Tuesday, September 22, 2009

描写秋天的诗 (Nov. 5, 2008, posted by xj)

这贴一定要贴。没有私心。这是早读小组在线后的第一贴。先贴部分讨论贴。

刘彻,哈哈,刚听了《王立群讲史记》,熟得很。老毛说人家"略输文采",没想到也有诗作。good find!!! --Shuoyang

读完了刘彻的<秋风辞>,我来写三条:

一、非常稀罕这首诗的起承转合,从看风景写到思念人,从欢乐事到悲哀情,全都在里面了。

二、与其他诗作的联系,尤其是他高祖爷爷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明显要sophisticated得多。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用诗体的成熟度来大致判断年代的准确性,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汉武帝是个灰常灰常多情的人,见《悼李夫人赋》: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1099694.html
--Shuoyang

秋 思

唐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感想有二:

一、张籍同学真会有大白话呀,说出来的意思却很深刻。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我们做presentation的时候要向张籍同学学习。

二、你们说这个家属是写给老爸老妈的,还是老婆的,哈哈。我觉得八成是老婆,没准还是小老婆,或者是年纪比较小的老婆,哈哈。
--Shuoyang

秋风只是一个比兴,武帝和当时的武术诗人一样,发散思维,从秋风开始发感慨,自然间花花草草的凋落联想到美人的陨落。大量篇幅描写对美人的怀念,到"欢乐极兮哀­情多"这几句,感叹人间快乐的短暂,悲伤似是主体,这是悼念美人,也是悼念人生。到"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自古英雄与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感叹自然的凋零,美­人的早逝,人生的悲欢,英雄的迟暮。汉朝,尤其再到魏晋南北朝,这种人生无常的感叹会越来越多。

插个八卦,据说李夫人是病死的,病前已经行销瘦骨, 每次武帝探望,李夫人都拒绝以真面目示人,用被子保住自己,不给武帝看自己憔悴的样子。李延年责备李夫人,李夫人回答,如此,帝王回忆起来的仍然是倾国之貌,心­中柔情蜜意,感叹无限。李夫人死后,加重恩宠依旧。如果看到病容,帝王之爱,怀念恐怕不能持久。如此,李夫人果然懂心理学。
--Jingjing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我一直认为古男人换位思考为女人作诗是件很有趣的事情,李白也是其中之一啊。
--Shuoyang

到俺老乡杜甫了。跟李白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鲜明对比。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很震撼。很震撼。
--Shuoyang

精华评论李白的这一首,应该是仿乐府的吧。乐府通常都是从女子角度抒发离愁别绪情爱纠纷。另一大类男子些女子情感的应该就是宋词了。据说这种性别换位,很多情况下是男诗­人不得志,想要抒发,要么怕说错了话被皇帝砍脑袋,或者想要含蓄表达心中的郁闷或者闷骚心情,所以就借女子之口来说事。因为女子的闺怨是美丽的,男子的闺怨就不­那么被社会赞赏了,说到这里,不知道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说gender stereotypes在诗歌中的体现。:)

另外,天马行空的想到另一个问题,用中文来说,就是话语权的问题。:)古时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连闺怨的抒发都是经过男子之口来重新诠释。不过,男人真的能知­道女人在想什么吗?有许多闺怨的词,我看着都觉得酸哪。古往今来,就出了那么几个女诗人女词人,朱淑真,李清照,秋瑾,甚至不留名的那几个妓女,他们的诗歌,或­者怜惜自己身世悲苦,或者清丽俏皮偶尔离愁别绪相思情爱一把,或者豪放大气,或者讥笑洒脱。也许是流传下来的过程中slectivitity的问题,总之,女诗­人写的诗歌中,深闺幽怨的反而没有那么多。当然,李白写得幽怨诗不多,宋词中却是一大把一大把的。越说越扯远了。开始不知所云。就此打住。

再说到战争与女人这个话题,一直以来比较震撼我的一句诗:"可怜无定河边骨,又是深闺梦里人",不记得是谁的了。悲天悯人
--Jingjing


你太伟大了,把我这么多年的"易性"诗歌问题全回答了,我这厢顶礼膜拜了!!!

"女诗人写的诗歌中,深闺幽怨的反而没有那么多。"——是不是从一个侧面说明,那些男人写的闺怨诗如果是借闺明志就吧了,要是真是换位思考,其实都是一厢情愿的意淫啊,女人原来并没有怎么思念他们。。。呼呼哈哈­哈哈
--Shuoyang

喁: yu2

唼: sha4


我本人最喜欢最后一首,虽然文字上的功夫大概不能和苏轼相比,在这首暖暖中,不仅有意象,有景物的描写,还有声音(砧声,马蹄声,琴声,甚至落花和落叶的声音)­,有动态 (叶落,荻花从湖水中消失,燕子已经不在,但是你似乎还记得它们在天空画十四行的样子,残败的花瓣在马蹄下飞舞, 等等),还有感觉:温暖。同时,这些意象和伴随意象的声音和动态随着镜头不断转换,你似乎觉得这是一场电影的开场白。。。

--by 晓静 nov. 18, 2008

我喜欢第一首。短短四句的起承转合中,将秋末冬初的景致描写得淋漓尽致,色彩鲜明。



感觉上「擎雨盖」这个譬喻用得极好,贴切中带有一种俏皮的意味(或许是我受日本动画「龙猫」的影响太深了)。Google没查到擎雨盖的典故,倒是在刘继兴的BLOG中发现了一则有意思的故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1c5ff0100bofw.html?tj=1


*菊残犹有傲霜枝*
1920年,"辫帅"张勋67岁生日时,辜鸿铭特意为他挥毫赠送一副寿联,上书14个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本是苏东坡送给好友刘景文的诗句。期望他不要懈怠失望,要珍惜剩下的好时光。可到了辜鸿铭这里,却别有新意。


有一天,辜鸿铭与胡适同席应酬。席间,辜对胡说:"去年张勋过生日,我送给他一副对子,上联是'荷尽已无擎雨盖',你猜下联是什么?" 胡适想了好半天,想不出来,便问辜鸿铭。辜鸿铭说:"下联是'菊残犹有傲霜枝'。"


胡适听了辜鸿铭所说的这幅对联,突然想到了辜和"张辫帅"的那条都不肯剪去的辫子,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辜鸿铭见胡适大笑,便问道:"你懂得这幅对联的意思吗?" 胡适回答说:"所谓'傲霜枝'指的是你和张勋都留着的长辫子了。不过,'擎雨盖'是指什么我倒真的还不知道。'擎雨盖'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辜鸿铭解释说:"'擎雨盖'就是指清朝的红缨大帽子嘛!"


---by Weiping Nov. 18, 2008

谢谢维屏分享的故事~~我顺便来灌点水: 胡适----记辜鸿铭


辜鸿铭向来是反对我的主张的,曾经用英文在杂志上驳我;有一次为了我在《每周评论》上写的一段短文,他竟对我说,要在法庭控告我。然而在见面时,他对我总很客气。这一晚他先到了王家,两位法国客人也到了;我进来和他握手时,他对那两位外国客说:Here comes my learned enemy !大家都笑了。入座之后,戴弥微的左边是辜鸿铭,右边是徐墀。大家正在喝酒吃菜,忽然辜鸿铭用手在戴弥微的背上一拍,说:"先生,你可要小心!"戴先生吓了一跳,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你坐在辜疯子和徐颠子的中间!"大家听了,哄堂大笑,因为大家都知道"Cranky Hsü"和"Crazv Ku"的两个绰号。一会儿,他对我说:"去年张少轩(张勋)过生日,我送了他一副对子,上联是'荷尽已无擎雨盖'----下联是什么。"我当他是集句的对联,


一时想不起好对句,只好问他,"想不出好对,你对的什么?"他说:"下联是'菊残犹有傲霜枝'。"我也笑了。他又问:"你懂得这副对子的意思吗?"我说:"'菊残犹有做霜枝,当然是张大帅和你老先生的辫子了,'擎雨盖'是什么呢?"他说:"是清朝的大帽。"我们又大笑......我向他道歉,仍回到我们的桌上。我远远的望见他把我的报纸传给同坐客人看。我们吃完了饭,我因为身边只带了这一份报,就走过去向他讨回那张报纸。大概那班客人说了一些挑拨的话,辜鸿铭站起来,把那张《每周评论》折成几叠,向衣袋里一插,正色对我说:"密斯忒胡,你在报上毁谤了我,你要在报上向我正式道歉。你若不道歉,我要向法庭控告你。"我忍不住笑了,我说:"辜先生,你说的话是开我玩笑,还是恐吓我。你要是恐吓我,请你先去告状;我要等法庭判决了才向你正式道歉。"我说了,点点头,就走了。后来他并没有实行他的恐吓。大半年后,有一次他见着我,我说:"辜先生,你告我的状子进去了没有?"他正色说:"胡先生,我向来看得起你,可是你那段文章实在写的不好!"


百媚夫不如一猖夫。

--by Shuoyang

******************************************************************************
原贴

今天为大家准备我从网上找到并挑选的关于秋天的古诗,词,以及现代诗歌。大多我都找到注解。希望大家喜欢!

描写秋天的诗
《秋风辞》
汉 *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①,
怀佳人兮不能忘。
汎楼船兮济汾河②,
横中流兮扬素波③。
箫鼓鸣兮发棹歌④,
欢乐极兮哀情多⑤。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①秀:草本植物开花叫"秀"。芳:香气。"兰有秀"与"菊有芳",是互文见义,兰有秀也有芳,菊有芳也有秀。 ②汎:浮。泛楼船,即"乘楼船"的 意思。汾河:源出山西宁武县管涔山,西南流纵贯全省,至万荣县西北入黄河。 ③扬索波:激起白色波浪。 ④棹(zhào照)歌:划船时唱的歌。 ⑤极: 尽。

春秋网http://bbs.cqzg.cn/

【赏析】
大多的人们,只知道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开拓疆域的武功。其实,他还是位雅好辞赋的作手。武帝的赋作,今传《悼李夫人赋》,明人王世贞以为,其成就在"长卿(司马相如)下、子云(扬雄)上"(《艺苑卮言》)。他的诗作,有《瓠子歌》、《天马歌》、《李夫人歌》等,也"壮丽宏奇"(徐祯卿《谈艺录》),为诗论家所推重。

《秋风辞》的制作年代不详。《汉武帝故事》只说:"上(武帝)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宴,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近人逯钦立推测,它可能作于元鼎四年(前113)秋。诗之开篇是两句写景:"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此刻,武帝正船行在黄河第二支流汾河(今山西中部)的清波之上。船头,阵阵秋风拂面而来;仰望一碧万里的蓝天,朵朵自云正如白帆悬空、御风而飞。两岸的树木,虽已不复蓊郁苍翠,但那纷纷飘坠的金黄落叶,无异为画面抹上了一重斑烂的秋色。雁鸣阵阵,缓缓掠过樯桅高处,将一个大写的"人"字排在云空......这就是武帝笔下的河上秋景。短短两句,写得流丽清远、胜似画图!


明人谢榛以为,《秋风辞》之起句,出于高祖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四溟诗话》)。仅从字面看,固然不错;但两者的境界和情韵,却颇为异趣:"大风起兮云飞扬",苍莽辽阔,表现的是风云际会中崛起的雄主壮怀;"秋风起兮白云飞",则清新明丽,荡漾着中流泛舟、俯仰赏观的欢情,联系后句,其韵味似乎更接近于《九歌*湘夫人》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而武帝,大约也正从这相似的情境,联想到了《湘夫人》"沅有茝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不禁脱口吟出了"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秋天是怀思的季节。虽然也有秋兰含芳、金菊斗奇,但凋落的草木、飞雁的归鸣,所勾起的毕竟更多是撩人的思情。武帝于把酒临风之际,正生出了对心中"佳人"的悠悠怀思。这"佳人"究竟是谁?她应该就是那位"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北方"佳人"李夫人吧?李夫人死于元狩年间,武帝思念不已,竟至于信少翁之说,夜致其形貌于宫,在隔帷伫望之中,唱出了"是邪?非邪?立而望之,翩何姗姗其来迟"的迷茫之歌。而今七、八年过去,武帝还是不能忘怀于她,终于在秋日白云之下,又牵念起这位隔世伊人了。这两句化用《九歌》人神相殊之境,写武帝对"佳人"的生死相望之思,确有鲁迅先生所说那种"缠绵流丽"的韵致。

"汎楼船兮济汾河"三句,诗情复又一振,极写武帝泛舟中流、君臣饮宴的欢乐景象。高大的楼船在汾河上鼓栧而进,当其在中流疾驶时,潺湲的绿水,顿时激起一派白波,沸扬四溅,飞洒而下。楼船上的君臣,大概已酒酣耳热,不禁随着欸乃的棹声,放怀高歌起来。但既有万乘之主武帝在场,群臣岂敢得意忘形?那么,这放怀高歌、旁若无人者,当然是武帝自己了。"箫鼓鸣兮发棹歌"一句,正是武帝"欢甚,乃自作《秋风辞》"而发为歌咏景象的生动写照。此时站立在读者眼前的,不再是怀想"佳人"的情种,而是逸兴遄飞的雄主了。其蹒跚的步履、朦胧的醉态和叩舷而歌的自得之情,俱可于句中想见。


但接着却出现了"变徵之音":"欢乐极兮衷情多"。武帝莅临天下、跨有四海,当此睥睨一世、俯仰天地之时,应该为汉帝国的空前鼎盛高兴才是,为何却发出了这样的幽幽哀音?原来,武帝虽贵为天子,但在生老疾病这一点上,却与庶民百姓并无不同。对疾病的恐惧和寿老生死的忧虑,正如卢克莱修所说,实在是"和人类并存,既不怕闪光的武器和戈矛,也一样光临王公们的心";"只要疯湿症的痉挛一起,无论他大公或陛下都是枉然。"武帝当时已年近五十。在此之前,就曾为长生不死而访仙事神,屡受方术之士的欺骗。而今,想到眼前的尊荣欢乐终竟有尽,与死亡为邻的老年将很快降临,心中怎能不被时时袭来的哀情所充塞?此诗于饮宴放歌的欢乐高潮,突而折为"欢乐极兮哀情多"的慨叹,正表现了武帝心境的这一微妙变化。所以,它的收束也与前文两两相承的偶句不同,只有孤零零的独行单句:"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武帝那俯仰天地的气概、饮宴高歌的欢情,至此终于为无可奈何的忧老之叹所淹没。唯有不解人意的满船箫鼓之音,却还久
久在清波白云间回荡......

这就是武帝的名作《秋风辞》。它虽然是泛舟饮宴中的即兴之作,思致偏一波三折、毫无直泻无余之感:在清丽如画的写景中,轻轻拨动怀想"佳人"的思弦;于泛舟中流的欢乐饮宴,发为逸兴遄飞的放怀"棹歌";然后又急转直下,化作年华不再的幽幽叹息。将这位一代雄主的复杂情思,抒写得曲折而又缠绵。《秋风辞》之所以能以清新流丽之辞,与苍莽雄放的《大风歌》相敌并同垂百世,原因正在于此。

秋 思

唐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诗: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

鉴赏: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 ,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 秋思 》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 ,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 ,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 ,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 ,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 ,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 ,刻画心理入微 。这 临发又开封 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写讲诗里 。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 复恐匆匆说不尽 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 ,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 。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
长安城秋月皎洁,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一声声总是牵着远在边关的情人。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丈夫就可以回来了。(http://www.chinaqw.com/node2/node2796/node2797/node2820/userobject6ai183944.html)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释: 谢朓北楼: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时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

1)谢朓北楼:在安徽省宣城县阳陵山顶。谢朓是南齐诗人,此楼是他任宣城太守时所建。(2)江城:指宣城。(3)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下有凤凰、
济川两桥。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一样。(4)彩虹:指水中的桥影。

背景: 这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这年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宣城。

[译文]

宣城优美的风景犹如画中一般,傍晚站在阳陵山北楼上观赏晴空晚景。宛溪、句溪水流清澈,凤凰、济川二桥的拱门和水中的倒影合成圆形,有如明镜,又像跨过溪水的彩虹。炊烟袅袅飘入桔柚林中,平添了一份寒意;秋意浓浓,梧桐树叶桔黄纷纷落地。谁会想到在这北楼上,还有人面对秋风怀念诗人谢朓呢。

赏析: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净!凭高俯瞰,这"江城"简直是在画图中似的。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描写。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上面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从结构的关系来说,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地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明镜"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做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的建筑。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影水中,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青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灿色彩。这哪里是桥呢?简直是天上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读了这两句,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诗人另一名作《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者同样是用比拟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同样用一个"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联系起来;然而同中有异,异曲同工:一个是以银河比拟瀑布的飞流,一个是用彩虹写夕阳明灭的波光中双桥的倒影;一个着重在描绘其奔腾直下的气势,一个着重在显示其瑰丽变幻的色彩,两者所给予人们的美感也不一样,而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的活泼空灵,则同样使人惊叹。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

我们不难想象,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观察是深刻的,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他站得高,望得远,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用极端凝炼的形象语言,在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地透漏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他不仅写出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如果我们细心领会一下,就会发现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笔是丝丝入扣的。

这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二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这北楼是谢朓所建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一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这里值得注意是"谁念"两个字。"怀谢公"的"怀",是李白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自己"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

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当摇落秋风的时节,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宣城是他旧游之地,现在他又重来这里。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到谢朓,这不仅因为谢朓在宣城遗留下象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因为谢朓对宣城有着和自己相同的情感。当李白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朓所吟赏的山川,缅怀他平素所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虽然古今世隔,然而他们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感;正因为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当时复杂的情怀,又有谁能够理解呢?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句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 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
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现。"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

评解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难怪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原载: 《杜甫诗精品赏读》,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http://2006.chinataiwan.org/web/webportal/W5267488/Uwujz/A243808.html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赏析】
此诗写于熙宁十年(1077)中秋。当时苏轼任徐州刺史,与其弟苏辙共度这一良夜;不久苏辙离去,所以诗中含着惜别的情思。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中秋之夜天晴气爽,皓月当空的美景。"此生此夜不长好"意即在人的一生中,中秋之夜不能都如此美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意思是明年我和你不知在哪里赏月。句子流露了对弟弟的真挚感情,还隐寓着自感不能掌握命运的叹息。


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刘平驻守宋、夏边境,力拒西夏,因孤军无援战死。身后萧条,诸子早卒,只剩景文一人。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此诗虽似写景,但每句都切合刘的身世,并用以勖勉对方。这在苏诗中确属精心之作。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的景物描写,才能领略诗中的积极涵义。

此诗写初冬。第一句写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近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第三句则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萧瑟秋风、严寒冬日为苦,作者却偏偏赞之为"一年好景",且谆谆嘱咐"君须记",此真以平淡无奇之语言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于收句,倘无力回天,则全诗必成虎头蛇尾,强弩之末。而作者乃从花写到枝,从枝叶写到果实,所谓"正是橙黄橘绿时",乃金秋乍逝,百物丰收的季节,"橙黄橘绿",又呈现一派熙熙融融景象,在前两句枯淡凄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了炫目摇情的色彩,真使人疑为神来之笔。然而作者除了用几个植物名称和几种简单明快的色调之外,再无其他噶枝蔓之句,这就给予作者一种踏实稳重、矜平躁释的美的感受。古人说:"情随事迁"。而东坡妙处,竟能用景移情,把日渐凋残的初冬一下子打扮成一片金黄翠绿,虽说用笔雅淡温柔,却具有不尽的蓬勃朝气。写冬景而能化凋谢零落为饱满丰硕,非贤如东坡诚不可臻化。

然此诗乃东坡写赠刘景文者。刘固以世家子弟而潦倒终身,年近六十,犹朝不保夕。作者第二次到杭州做官,与刘一见如故。既悯伤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不致因老病困穷而长此颓唐下去。就此诗首句而言,荷所以比君子;而时值岁尾,荷枯叶尽,正以喻君子生不逢辰,难免潦倒失路;次句言菊,菊所以喻晚节,而景文晚年并无亏缺,犹有凌霜傲雪之姿。但人到暮年,加上一生失意,总不免多向消沉颓唐一面着想;而对于读书人,特别是对有理想抱负者来说,却还有收之桑榆、取丰收的一面。所以诗人乃以三、四两句对刘勖勉有加,给以支持,使刘认识到前景还是大有可为的。"橙黄橘绿"才是人生最成熟的收缘结果之期,这使刘不 仅看到荷枯叶尽的一面,还有傲霜雪抗严寒和收成果实的一面,希望他能振作起来,坚持下去。只是诗人纯用比兴手法,没有把本意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罢了。

东坡作此诗时年已五十五,也已步入老年了。他当然不能预知不久的将来还遭到流放海南之厄。但他一向旷达乐观,主张应多方面地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不因年老而颓唐消沉。然则此诗也不妨看做诗人本身的一生写照。盖苏轼一生,坎坷挫折,亦云多矣,却始终没有被逆境吓倒,而稍摧其志。然则此诗固亦夫子自道也。

其身后"橙黄橘绿",使千载以下之人尚能分享其甘美的艺术果实,也算是美不胜收了。故窃以为如仅以景语之美来赏析此诗,犹属皮相也。

吴小如《古典诗词札丛》(天津古籍出版社)第253至255页(全文)

描写秋天的词: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现代诗

《秋晚的江上》
刘大白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裷了,
还驮著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一九二三年)

《沪杭车中》
徐志摩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
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
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私语》

徐志摩

秋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池,
一颗憔悴的秋柳里,
一条怯懦的秋枝上,
一片将黄未黄的秋叶上,
听他亲亲切切喁喁唼唼,
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
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这秋雨的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
情诗情节,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秋天的梦》
戴望舒

迢遥的牧女的羊铃,
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
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
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

哦,现在,我有一些寒冷,
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秋》 
杜运燮

连鸽哨都发出成熟的音调,
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
不再想那严峻的闷热的考验,
危险游泳中的细节回忆。

经历过春天萌芽的破土,
幼芽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
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
差点在雨夜中迷失方向。

现在,平易的天空没有浮云,
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
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紊乱的气流经过发酵,
在山谷里酿成透明的好酒;
吹来的是第几阵秋意?醉人的香味
已把秋花秋叶深深染透。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
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
塔吊的长臂在高空指向远方,
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杜运燮(1915-2002)福建古田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1945年后历任重庆《大公报》编辑,新加坡南洋女中和华侨中学教师,香港《大公报》副刊编辑,《新晚报》电讯翻译,新华社国际部编辑、翻译,山西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研究生导师,新华通讯社国际部编辑、翻译,译审。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的一首诗《秋》发表之后,因有评论家说该诗朦胧得让人气闷,从此 "朦胧"成为诗坛的专用名词,后演变成一个重要诗歌流派。著有诗集《诗四十首》(1946)、《晚稻集》(1988)、《南音集》、《你是我爱的第一个》(1993)、《杜运燮诗精选一百首》、《海城路上的求索----杜运燮译文选》、《九叶集》、《八叶集》(合集),散文集《热带风光》等。《香港回归颂----一个七九老人庆九七》获香港《大公报》与北京《光明日报》联合主办的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诗词大赛一等奖

《秋歌----给暖暖》
痖弦

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
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七月的砧声远了
暖暖

雁子们也不在辽琼的秋空
写它们美丽的十四行了
暖暖

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
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
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秋天,秋天什么也没留下
只留下一个暖暖
只留下一个暖暖
一切都留下了

瘂弦說,「暖暖」只是個虛擬的名字,是台灣一個地方。「我覺得把它用來做為一個女孩子的名字也挺美。」

痖弦,民国二十一年生(1932年-),本名王庆麟,祖籍河南省南阳县,是台湾的诗人。痖弦的作品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色彩。他的诗在六零年代台湾崛起的名家中,口语生动活泼、音乐性最强,并最能表现悲悯情怀、生命之甜美与现代人生命困境之探索。 痖弦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在湖南参加了国民党军队,并随之去台;民国四十二年(1953年)进复兴岗学院的影剧系,翌年毕业。后获分配到左营海军广播电台工作。同年与张默和洛夫创立"创世纪诗社", 发行《创世纪》诗刊,人称诗坛"铁三角"。 民国五十一年(1962年)回到母校复兴岗学院任教,讲授"中国戏剧史"及"艺术概论"。民国五十五年(1966年)以少校军衔退伍,并应美国国务院之邀,参加艾奥瓦大学"国际作家写作计划"访问两年;回国后任《幼狮文艺》主编,带动文艺风气。民国六十五年(1976年)再度赴美进修,获威斯康辛大学东亚研究硕士。次年起担任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达二十一年之久。 退休前职位为幼狮文化公司期刊部总编辑、联合报副总编辑兼副刊主任;现已移居加拿大。2001年担任台湾华东大学中文系驻校作家。 痖弦于民国九十六年(2007年)应香港浸会大学之邀,参与"国际作家工作坊"(International Writers' Workshop),并担任驻校作家三个月。

在线早读——试行

此帖发于2008年11月4日。标志着早读小组在线活动的开始。法帖人: Shuoyang.

大家们,为了使活动更加容易,起床更有动力,早读会准备试行“在线早读”,具体计划如下:

一、每天定时上网,譬如晓静建议的早7:30到8点(允许迟到允许早退),边读边讨论。

讨论的方式有两种,或到早读会网站http://groups.google.com/group/reading-as-breakfast? 发贴,或用email 给reading-as-breakfast@googlegroups.com发信。这样,讨论的内容就会存在早读会 disscussion board,方便备案和日后搜索,没能参加当天早读的同学也能看到。


二、每天一名值日生,准时在早读开始的时间(7:30am)到发new post,启动当天的早读。欢迎大家自愿报名,值日生有权决定当天早读的内容并负责协调讨论进程,譬如闲闲同学值日的话也许给大家发唐诗宋词,Jingjing同学值日的话也许给大家发泰戈尔等等。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种多样性可以帮助我们扩大视野,提高兴趣。


三、欢迎大家补充,多提建议(譬如不能参加早读的同学可以组织“在线晚读”,譬如一两周或每月一次见面活动,哈哈)


“在线早读”从明早7:30开始试运行,希望大家今晚早早睡觉,明早积极参与,多给反馈。


谢谢,

++++++++++++++++++++++++++++++++++
最新通告:早读改至早8点到8:30。早读改至早8点到8:30。
大家早点洗漱睡觉啦~~ 明早再看大选结果 ;)

Thursday, September 17, 2009

被中国人误传了数千年的七句话[转载]

先播评论,正文在下面。--xj.

"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明一向被认为是谦逊坚忍的,同样是被人欺负,西方的带头大哥耶稣在圣经里就叫嚣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小弟们!别人瞪了你一眼,你就要瞪回去,别人咬了你一口,你就要咬回来!"

此段有误⋯⋯
--by Xiao Hui, 2010 Feb. 2

就“唯女子与小人难养”,再补充几个说法:



《论语新解》中,著名国学大师钱穆这样解释:“先生说:只有家里的妾侍和仆人最难养。你若和他们近了,他将不知有逊让。你若和他们远了,他便会怨恨你。”“此章女子小人指家中仆妾言。妾视仆尤近,故女子在小人前。因其指仆妾,故称养。”


而在《论语别裁》中,台湾学者南怀瑾则表示:孔子说女子与小人最难办了,对她太爱护了,太好了她就恃宠而骄,搞得你啼笑皆非,动辄得咎。对她不好,她又恨死你,至死方休,这的确是事实,是无可否认的天下难事。但问题是,世界上的男人,够得上资格免刑于“小人”罪名的,实在也少之又少。孔子这一句话,虽然表面上骂尽了天下的女人,但是又有几个男人不在被骂之列呢? 而以南怀瑾的角度看来,“孔子说这句话时是有时代背景的,在上古时代,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女性大多数没有受过教育,对外界事物的陌生,知识的隐蔽,不是现代人——尤其是我们今天社会所能想象的。”


  而台湾的另一学者李敖则认为,孔子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他的原义,不是特指而是泛指的原因,乃在于他颇能体味出女子与小人基本性格的那一面。从这种体味里,孔子这段话的现代表达法该是:“只有女人和小人才是最难同他们相处的。你对他们好,他们便不知天高地厚,试探你、冒犯你、搅你;你对他们板下脸来,他们便埋怨个不停,说你对不起他。”孔子认为,在女人身上、在小人身上,显然是有这种“女人性格”与“小人性格”的,因此他发为感慨之言,做了泛指的论断。


近日,闫合作潜心研究的学术新著《〈论语〉说》中,认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里:“女子”指女儿,“与”在《说文解字》中为“赐与也”。这里指嫁与。整句话就译为:孔子说:“只有把女儿嫁给小人,是最难相处了。亲近他则骄横无礼,疏远他则怨怒。” 闫合作说,如果把女儿嫁给了那种道德败坏的小人,亲近他,他就骄横无礼;疏远他呢,却还心系着女儿。近,近不得;远,远不得,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另有 http://www.yiyuanyi.org/kxgx/200904/27_7138.html and http://www.confucius2000.com/scholar/nvzyuxr.htm
---by Shuoyang 2010 Feb. 2

送小红花给涛哥。这个clarification很棒,看了很解气。



大家看书看一半的后果都是很严重的。比如,李鸿璋说过,“做官是天下最容易的事情。”于是众哥们就蜂拥去做官了,忘记了李鸿章的下半句话是“做官也是天下最难的事情”。Will and Grace里面,Grace 对着电视机前的gay同胞们,无限真诚严肃地说了一句:"I don't like gay men, who do not like themselves."结果给Jack剪掉了逗号后面的从句,于是被全纽约的gay men扔了一头的西红柿和鸡蛋回了家。:).
--by Jingjing 2010 Feb. 2

++++++++++++++++++++++++++++++++++++++++++++++++
【八阕】郑重声明:本则消息未经严格核实,也不代表《八阕》观点。--[服务使用须知]

在中国崇尚权威的文化氛围中,名人名言占的地位是很重的,很多名家说的话,往往被人民当成指导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不二准则,但这些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名言中,也有一些话被人刻意或无知地曲解,背离了话语者本身的意旨与初衷,迷惑了天下万千受众。影不才,试举数例解析一二,以还世情真相与大众……好了我再文诌诌地说话大家估计要扔鸡蛋,虚荣心也满足了,下面开始举例开讲。
1、以德抱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以德抱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这就让人感觉很有点肃然了。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过去那个被打的人还笑笑说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对你越好……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感动到傻眼,这多好一孩子,多伟大的情操啊……
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当初,也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抱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拿起板砖飞他!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明一向被认为是谦逊坚忍的,同样是被人欺负,西方的带头大哥耶稣在圣经里就叫嚣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小弟们!别人瞪了你一眼,你就要瞪回去,别人咬了你一口,你就要咬回来!而东方呢?佛家的精神领袖释迦牟尼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而且他可不是说说而已的,大鹰来欺负他,要吃他的肉,他也真从自己身上一刀刀帮大鹰割下肉来,这就伟大得有点近乎BT了。说完了国外的几位大领导,再回到中国,孔老宗师的这句话为什么会被别人有意地曲解呢?根源还是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他们的心思,无外乎就是要信仰孔子的万千民众成为“以德抱怨”的顺民,只有“以德抱怨”的民众,才会老老实实地服从他们的剥削和压迫。我们再来看看影响吧,孔老先生这句被曲解了的“以德抱怨”,在中国文化史上起的压迫作用,可真是大到了天上。皇帝残暴,我们要“以德抱怨”,地主剥削,我们要“以德抱怨”,八国联军都打到北京了,还是要“以德抱怨”,要卑躬屈膝,要割地称臣,要想尽一切办法彰现自己的“德”,要“量中华之物力,结大国之欢心”……就是没想过反抗。试想,如果中国的文化里,没有这种把正确的思想东篡西改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恶习,如果孔子这句原话没有被刻意地曲解成这样子,我们中国人会养成这样一种懦弱的思维惯性吗?有人说西方人的骨子里本性是狼性,而东方人的骨子里的本性是羊性,这里如月影倒想问问了,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变成了这样?如果我们从古以来信奉的是西方那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训诫,近代史上的中国,会给世界留下那么一个任人鱼肉的印象吗?
以德抱怨。
原句: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歪曲程度:8
反面影响:9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秦伯》
又是孔老先生的话,小小景仰一下下先。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说,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很明显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辈子,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抹杀了多少真理与人民的创造性,但同时,我们的问题就来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断”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在这里插一句,孔子的文章为什么被后人引用得非常多呢?这其一当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则是因为他的语录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一来,后来的人无论是谁,抱着什么目的,都可以从孔子的话中断章取义地引用其中的相关部分,再加以自己个人倾向的理解和句断,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方说现在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前文来看,我们孔老先生前边一直在讨论诗礼乐这三种东东的教育问题,可怎么后边一下子就变成去教帝王权术的训诫了呢?原来,这又是后人别有用心地断章取义,刻意在句子的中间用一个不恰当的“句断”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的缘故。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好好的一句话,硬是被那些别有用心的混蛋生生地坳成了孔子要愚弄人民,要阻挠人民知书答理寻求知识的愚民之术。真不知道那些曲解这话的SB怎么想的,你要说这种P话是教育家孔子说出来的,谁信啊?都把人民当白痴来忽悠了?

有人说古时候的中国人民是不幸的,即便是在物质丰富的盛世,他们的精神世界也贫乏得可怜,到了中近代,西方的思想领域渐渐迎来了文艺复兴,迎来了民主共和,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推动世界的发明进步与思想启蒙,而聪明的中华民族呢?在更早的时候他们就有了伟大的四大发明,走在了世界的前边,可为什么就是这么好的基础,到了近代我们反而远远于西方这些小字辈的民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多恶毒的训诫啊!它象一条张开血盆大口的大蛇,狠狠地缠在中华民族的身上,泯灭了多少先进的思维火花,束缚了多少应有所作为的苗子。但反过来看看,故意曲解这句话的封建统治者固然可恨,但我们能完全把责任都推到他们身上吗?这本身就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情,我们怎么就没想想,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用一生置身于教化天下民众的孔子,又怎么会说出“民不可使知之”的蠢话来?更可笑的是,这句话我们竟然就这样相信了几千年膜拜了几千年,这最后该伤心的,是孔老先生呢?还是我们呢?
歪曲程度:7

3、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民间谚语联对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绝对是中国众多以讹传讹的话中最搞笑的一个例子之一,就算是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生,也能轻易看出这其中的不妥之处,首先,这无毒不丈夫,就跟我们认识的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什么时候恶毒阴损,暗箭伤人这种前缀也能放在前边来形容大丈夫了?

原来,这句来自民间的谚语本来应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这本来是个很好的句子,里边充分运用了对仗。显示出了一份阳刚有力的气魄,一个胸怀坦荡的男人形象就跃然于纸上,可惜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这一句话,到了朝廷上那些所谓的学高八斗的“君子”嘴里就变了个味。为什么呢?这要从古时候文人的习性说起,在这副对联式的谚语里,“度”为仄声字,犯了孤平,念着别扭,很容易读为平声字“毒”,那些对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学者们某天吃饱了没事儿干,便发挥他们的专长自做主张,把这句改为“无毒不丈夫”了,于是这句话,终于成了典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成了迂腐文人的笔下的又一个牺牲品,“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原话里一个君子对一个丈夫,一个度对另一个量,本来是很完美的一个句子,可经过上千年的以讹传讹,竟成了“无毒不丈夫”这句现在我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这句话的整个演变过程,我宁可相信是无意的,否则也太缺德了,这不故意往咱男人身上抹黑么?但就是这无意的一个讹传,却也给我们带来了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先入为主,潜移默化。无毒不丈夫,我们天天在耳濡目染这个被篡改了的男人形象之际,心里的价值观人生观,难免也会受到些不良影响,天天看着电视里奸人怂恿主角干坏事的时候都用这句:“干吧!无毒不丈夫!”然后主角想想也对,于是五指并拢手掌上举,狠狠地做一个切的动作:“无毒不丈夫,干!”你能说同样作为一个男人,这东西看久了你的思维能不收到一丁点儿的影响么?关于这种语言的影响力量,我再举个例子,比如隔壁顶撞了我一下,这时候我朋友张三来了:用的是原版的好话劝我:“老话说,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大如啊你是个男人,就别跟他一般计较了。”张三这样说,我这个大丈夫当然再拉不下面子去计较这种小事,可如果另一种情况,张三来和我这么说??人,不能怂啊!给你刀,去做了他!”看看,我听到他这话,除了接过刀速度冲出去乱砍以证明自己是个男人之外,还真没什么好办法,你说对不对?
歪曲程度:9
反面影响:5

4、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现今女权主义抬头,孔老夫子的这一句话便立时变成了女权精英批判者们群起而攻之的绝好靶子,看看,这就是你们中国男人歧视咱女性的最初起源,孔夫子这老混蛋啊!害我们女性被压迫了几千年啊几千年,好不容易翻身做主人哪,我们要顶上半边天再抢他们的半边~~天!一时间,群情激愤,凶狠异常,热闹非凡。但各位姐姐们阿姨们姑奶奶们,且听如月影说两句话,你们把这罪过都推到孔老人家身上,却是大大地冤枉了他了。

先根据当年老孔的处境,提出一个疑问:“孔老先生当时,为什么要说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的话?任何人说话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当然,除了疯子,而我们的孔老先生应该不是疯子吧?而且这位孔老先生受《诗经》的影响很深,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他认为《诗经》是一部伟大的著作,而我们再来看看这部孔子都很推崇的巨著,里边倒有很大一部分歌颂了女子的活泼美丽,大方善良,歌颂了当时男女平等的浪漫爱情氛围,事实也是这样,在春秋时代,男女间是相当平等的,而孔夫子本人更是曾反复多次以诗经里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来表达了自己对婚姻和女子的平等看待观点。所以,说孔子歧视妇女,不仅和孔子的思想不符,更与当时的民间社会整个大环境对不上号,因此这个说法,实在是大大地有待商榷。
所以我们就要看看,孔子当初是在什么一种环境下说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的?这话又是对谁说的?他一宗师级别的身份,不可能在路边想着想着突然心情烦躁就开骂一八杆子打不着的妇女同志吧?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提到了孔子之前的卫国之行,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我来大致翻译一下这段话,当代全国教育劳模孔老先生受卫国国君的邀请,来到了卫国参观学习休养,但在这期间,孔老先生突然发现自己被涮了,人家根本是拿他的身份来炫耀自己抬高自己而已,并不是真正支持他来这教化卫国民众的,尤其是那个卫灵公的老婆,为了抬高自己的身望,公开炫耀,贬低了孔子,孔老先生那个郁闷啊,你卫灵公到底是喜欢德才多些,还是喜欢女色多些?在你心里我和你老婆哪个重要?干醋自己吃完,依然没人鸟他,孔子怒了,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丢!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GO,GO,GO!”收拾行李就离开了卫国,离开之后,心情平复了,想起卫国公老婆那种仗着得宠,骄横跋扈乱政扰民的烂事儿,就发了感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你看,知道了这些历史背景和人生经历,孔子这话就很好理解了。我们知道,他骂的人是那种“被养”的女人和小人,女子还好说,可想想什么人才能养小人?君主啊!再看看孔子的卫国之行,一切都明白了,他这话断不是发神经突然开骂起包括自己老妈在内的所有女人,而是有一个特指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卫灵公那位老婆南子,就是那些“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宫廷女权,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后一句话怎么解释呢?就是说你作为一个君主,对那些后宫的女人和没什么本事的拍马小人太亲近了,她们就会得意忘形,忘了自己的身份,开始用你的权力胡做非为,而你疏远她们吧,她们又要埋怨,总之是非常麻烦。
此前没见过什么宫廷里女人之间的斗争的孔子说出这话是可以理解的,他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孔子之前,妲己误国,烽火戏诸侯,这些事例还少吗?孔子之后,宦官小人当道,皇后外戚乱政的桥段更是屡屡上演,不可枚数。所以我们的女性同胞们,你们要清楚,孔子当时没发神经把你们全天下的女人不分青红皂白地乱骂一通,别再憋屈他老人家了~~

最后一个问题,那么是谁误传了这句话,让我们可爱的女性同胞被压迫了几千年之久呢?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如月影要帮孔老夫子平反,自然也要再帮你们找到一个真正的罪魁祸首,让你们发泄出那几千年积下的怨恨(怎么说着说着象鬼片了-_-!),好了,拉回正题,西汉的时候有一位所谓的“大儒”董仲舒,此人大力主张“夫为妻纲”,就是这个家伙,借孔子的一句话断章取义,给广大的中华妇女头上戴上了千年的枷锁。看看这家伙在《基义》一书里提出的“三纲”:“君臣父子夫妻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他这东西就是一为讨好历任统治者的马屁之作。“君为臣纲”,为历代皇帝所接受,渐渐形成了封建统治的一套准则,而“夫为妻纲”,则为历代男人所推崇。这“纲”是什么意思?君为臣纲,则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知道这个“纲”的厉害了吧?你想想,各位苦命的女子没嫁人前都一可人的窈窕淑女,本来身份平等,嫁了人,就得时刻提心吊胆地按着老公的这个“纲”过日子,这三纲五常,束缚了中国多少年,害了多少代人啊!

歪曲程度:6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原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
这句话是庄子说的,八卦一下,庄子此人,实在是如月影非常喜欢的一个人物,他的思想和性情,都非常十分很特别对我胃口,什么大家不爱听这些?那算了,本来想抖点猛料让大家深入了解一下我这个好同志的……好了好了别扔鸡蛋,我说正事还不行吗?好,先来看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我们在什么地方见得最多呢?第一,是图书馆,第二,是全国各个小学的后墙上,按照现在人们的普遍理解,这句话实在是学习励志类的不二明言警句,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多崇高的目标啊,这比什么孔老夫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都来得有气势多了,古往今来,不知道多少学子在这句话的激励下凿壁偷光闻鸡起舞奋发图强追求上进读那些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动力啊,偶像啊,庄子七老八十还能说出这么振奋人心的话,咱年轻的小辈正当青春,怎么能输给他老人家?不狠狠地读书怎么对得起他老人家?

但真相说出来,往往会让人哭笑不得,庄子的这句话其实是这样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庄子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面对的知识是无限的,要我以本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种永远看不到边的尽头,你当我是SB吗?这样会搞死自己的捏~~庄子是一个追崇顺其自然,清净无为的洒脱人物,他认为人吃个饭,饱了就行,没什么必要追求奢华,穿个衣,别冻着就行,实在不需与什么人攀比。同样,学问也是如此,学够了就行,学以致用,学问学来就是为了用,你一个人再牛B,还能全部用到这世间所有的学问?既然不能用到,那你老学老学把自己整个生命都拿来学这是干啥呢?时间都被你拿来学习了,还怎么有时间把学到的东西拿来用呢?这不就跟吃饭是为了炫耀穿衣是为了攀比的人一样,完全本末倒置了吗?所以他老人家就在《养生主》一书中给后世陷入这个怪圈的书呆子们提了个醒,你们这样苦学盲学乱学通学,对身体不好滴,会搞死自己滴~~

当然,庄子的这句被人误解的话,其实并没有以上那些例子引起的反面作用那么大,读书是必须的,掌握一定的知识也是必须的,但咱们要记得自己把握好,有个度。你就算用半辈子武装得自己学富五车,却发现很多知识你根本用不上,这不浪费了么?庄子从来都不认为一个人能比自然更大,这是他所有的话中唯一的主题思想,实际上,就算我们拿现在的世界观来衡量一部《庄子》,仍能发现他的学说里,有许多是符合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可叹的是,就是这么一位崇尚自然的思想家,他一句劝解读书人适可而止循序渐进的话却被一些叫嚷着“人定胜天”的人当成了激励年轻人拼命读书的名言来供着,科举改成了高考,八股改成了应试教育,于是大学生一年比一年多,可素质却一年比一年低下,最后整黄了吧?你看现在大学文凭都和废纸没什么两样了,这帮人还不醒悟,还是继续读,读完大学读硕士,读完硕士读博士,读完博士读博士后……读完出来一看,嘿,好象我已经老了捏,很多知识也用不着捏,这不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么?最后再说一句私人的牢骚话,最近我去图书馆,总看见一帮老头老太太天天在那侯着,一见有啥免费的学习班就往里钻,也根本不管别人老师是教着什么,各位老爷爷老奶奶们,听我这个后辈说句话,您们这不瞎捣蛋么?赶时髦啊?摆个性哪?想让我们称赞下您啊?还是真打算活到老学到老啊?自个儿细细思量一下有什么意义么?能不能腾些地方给些真正需要的人进去?M的连“量子力学基础浅谈”都有街道的老大妈在里边占着位置,我真是无语了…… (哈哈,看到这个,我无语了。还是继续我行我素吧。。。--xj)

歪曲程度:8
反面影响:3

6、相濡以沫
原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说点轻松点的吧。
沿着伟大的思想家庄老爷子的足迹,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条咱们耳熟能详的名句:“相濡以沫”。
说起这句话,其实大有来头,我想大家都听过现在流行的一个词吧?江湖,这个“江湖”是从哪儿出来的呢?很多人以为最初是古龙小说里的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不然,江湖这个词最早的出处,便是在庄子说“相??我们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他说的是有一天,一眼泉水干了,两条小鱼被困在了一个小水洼,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彼此从嘴中吐出泡泡,用自己的湿气来湿润对方的身体,互相扶持,互相依赖。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还不如大家找到一条水路,开开心心地回到广阔的江河湖海,回到各自的天地,彼此相忘,自由自在。
我们口口声声说的“江湖”就是这么来的,没想到吧?做下小广告哈,欢迎观看点评在下拙作:小说《书江湖》,不是什么特别牛B的书,主角比佐罗牛B一点而已,现正联系出版或许不日上市,先搜索来看一下也可以~~
恩,恩,回来,相濡以沫,多美的情景,虽然这并不是爱情最理想的状态。当年街道居委会的老大妈就算再没文化,这句话肯定是会说的,在我们的父辈那个婚姻靠组织介绍的年代,这句话支撑了多少性格各异,却本没有多少感情基础的夫妻一直走到了今天,相濡以沫,多好的一个榜样啊,只是当年没曾想,只是当年不知道,既然需要相濡以沫才能支撑,为什么却不干脆洒脱地放手,把自己,也把对方放开去找各自的幸福,去找各自的江湖呢?
相濡以沫,这句话的全部意思,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我有个大学的同学,是个陕西的女孩子,她在上学时找了个陕西的男朋友,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他,当然包括了身体,可是那个懒惰的男朋友对她很不好,常打她骂她象佣人一样地指使她,却又根本离不开她,我们惊奇的是,她竟然一直默默忍受了下来,一忍就是四年,我们忍不住问她,你们过得这么辛苦这么难受,为什么还要在一起呢?她却这样回答:“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虽然在一起不是很快乐,但这不就是相濡以沫吗?”

我无言,这能算是相濡以沫吗?为什么明明外边有更大的江湖,更宽广的天地,为什么明明知道知道自己有更好的未来,却要把双方都绑在一起,不开心地继续过下去呢?我们都身处一个传统思维占据非常强势地位的社会,一句相濡以沫,不知道让多少爱情做了这种传统思维的牺牲品。其实想一想,如果自己都不开心,别人的称赞又能怎么样?如果自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天地,别人的指责又能怎么样?唉,说大了,有点没边没际,父母也教育过我劝合不劝分的道理,这话题也到此为止吧,劝合不劝分,相濡以沫啊,原来我也不能免俗。

只是叹息一声,我们都没曾想到,除了一句相濡以沫,原来后边,还可以相忘于江湖
歪曲程度:--
反面影响:--

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要说起这句话,大半的愤青都会告诉你,这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标准的无政府主义宣言,标准的对社会不满。这句话在各种愤青的文章中,在当前下三流的网络YY小说里那是随处可见,主角通常是弱小无助,饱受压迫和不公,于是有一天突然醒悟,大喊一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立时或悟道飞升,或肉身成佛,或从一个人人可以欺负的小瘪三变成一方霸主,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基本上,这些孩子的思维都可以总结为一种抑郁太久的被压迫感大爆发,就好象连老天都欠了他们个十万八万似的。可是呢?另一方面这帮无政府主义的家伙又没胆子喊出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类更牛B的话,更不敢扯出个大旗子大叫“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最后,只好喊一喊这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以表达一种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憋屈。说实话,其实我挺同情这些人的,无政府主义没什么了不起,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没有经历过无政府主义的阶段,基本上可以被认为没有青春,我也经历过那种思想特别冲动觉得这世界上谁都跟自己过不去的时代,不同的是现在我知道了怨天尤人一点用都没有,社会是不公平,社会就是这么吊不公平,如果你觉得社会不公平,你只有自己努力去改变这一切。

但就算我非常理解他们的青春年少,我还是有必要得跟这些后辈们说一句,你们这句话,其实恰好用错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根本不是你们从字面上理解的,说天地残暴不仁,把世间万物都看成猪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猪狗,也根本不是你们想的那样说所谓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们,把百姓看得低微卑贱。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你们推崇的这句话,它的原意中根本没有你们所需要的压迫与歧视,却恰恰相反,它说的是一个公平的道理,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在天地的眼中,都是平等的,为什么现在你啃着干面包,别人却吃着海鲜大餐?孩子,在大叫不公平之前,为什么你不想想你是否和他流过一样的汗水?如果想不通,也行,那就别想了,为什么你不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稍微扭转一下这样的“不公”?只是大叫着不公平大叫着没天理大叫着等着天上掉个馅饼下来补偿你的委屈你的遗憾你正损失着的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年华,有用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一篇是写给那些迷茫孩子的,如果你理解错了这句话,你会陷入自己的监狱,不能自拔。如果你知道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我恭喜你,孩子,这时你才真正长大。

原文链接:http://www.popyard.com/cgi-mod/newspage.cgi?num=229877&r=0
Originally posted by Shuoyang on the RAB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