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17, 2009

11-06-2008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之开篇明义《好了歌》

今天推出《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第一讲《好了歌》。

http://www.guoxue123.com/hongxue/0001/scjs/003.htm
http://www.readred.com/shici/

* 引子

《红楼梦》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部作品,同时也可以说是最复杂的一部作品。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 曹雪芹的《红楼梦》,
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它那行云流水般的散文中,处处沁透着诗情的芬芳。《红楼梦》中的大量诗词曲赋,犹如镶嵌在碧海青天里的珍珠 和明星,闪耀出奇
异的光芒。《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有口皆碑,无人不晓。《红楼梦》诗词中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要算塑造典 型形象、隐寓
人物命运的诗词了。在这130首诗歌中,有十几套广为传诵的组诗,每组诗词分别歌咏小说的主要人物。

自唐传奇始,"文备众体"虽已成为我国小说体裁的一个特点,但毕竟多数情况都是在故事情节需要渲染铺张或表示感慨咏叹之处,加几首诗词或一段 赞赋骈文
以增效果,所谓"众体",实在也有限得很。《红楼梦》则不然,除小说的主体文字本身也兼收了"众体"之所长外,其它如诗、词、曲、歌、谣、谚、 赞、
诔、偈语、辞赋、联额、书启、灯谜、酒令、骈文、拟古文......等等,应有尽有。以诗而论,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有咏怀诗、咏物
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打油诗,有限题的、限韵的、限诗体的、同题分咏的、分题和咏的,有应制体、联句体、拟古体,有拟初唐《春江花月
夜》 之格的,有仿中晚唐《长恨歌》、《击瓯歌》之体的,有师楚人《离骚》、《招魂》等作而大胆创新的......,五花八门,丰富多彩。这是真正的"文备众
体",是其 它小说中所未曾见的。(继续阅读http://www.guoxue123.com/hongxue/0001/scjs/
001.htm)

* 好了歌(第一回)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说明]
甄士隐家业破败后,夫妻俩到乡下田庄里生活。又赶上"水旱不收,鼠盗蜂起",不得安身,只好变卖了田产,投奔到岳父家。其岳父又是 个卑鄙贪财的人,把
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直正走投无路了。一天,他拄着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见一 个"疯癫落脱、
麻履鹑衣"的破足道人走过来,叨念出这首歌。士隐听了问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 "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
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 歌》。"

[注释]
1.冢----坟墓。
2.姣----容貌美好。

[鉴赏]
褴褛如同乞丐的跛足疯道人所唱的歌,自然一点点文绉绉的语言都不能用,它只能是最通俗、最浅显,任何平民百姓、妇女儿童都能一听就懂的话,而歌又要对人
世 间普遍存在的种种愿望与现实的矛盾现象作概括,还要包含某种深刻的人生和宗教哲理,这样的歌实在是最难写的。后四十回续书中也摹拟了几首民谣俚曲,
一比 较,就发现根本不可与此同日而语。这也见出多才多艺的曹雪芹在摹写多种复杂生活现象上的绝大本领是难以超越的。关于此歌所反映的思想,请参见下一
首《好了 歌注》的赏析。

* 好了歌注(第一回)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 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说明]
甄士隐听了跛道人那番"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话后,顿时"悟彻",便对道人说了这首歌,自称替《好了歌》作注解,接着就随疯道人飘然而去。

[注释]
1.陋室----简陋的屋子。笏满床----形容家里人做大官的多。笏,古时礼制君臣朝见时臣子拿的用以指画或记事的板子。事出《旧唐书*崔义元传》:神庆的儿
子 琳、珪、瑶等都做大官,每年家宴时"以一榻置笏重迭于其上"。后来俗传误为郭子仪事,并编有《满床笏》剧,小说中曾写到。这两句说,如今的空堂陋
室,就是 当年高官显贵们摆着满床笏板的华屋大宅。
2.雕梁----雕过花的屋梁,指代豪华的房屋。
3.谤----指责、毁谤。
4.强梁----强横凶暴。这里是指强盗、暴徒。
5.择膏梁----选择富贵人家子弟为婚姻对象。膏梁,本指精美的食品。膏,肥肉;梁,美谷。引申为富贵之家。
6.烟花巷----妓院。烟花,旧时娼妓的代称。
7.纱帽----古时候的官吏所戴的帽子,这里是官职的代称。
8.锁枷----旧时囚系罪人的刑具。
9.紫蟒----紫色的蟒袍,古代贵官所穿的公服。
10.反认他乡是故乡----比喻把功名富贵、妻妾儿孙等等误当作人生的根本。
11.为他人作嫁衣裳----比喻为别人做事自己没得到好处。唐代秦韬玉《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

[鉴赏]
这篇解注比《好了歌》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冷峭无情。富贵的突然贫贱了,贫贱的又突然富贵了;年轻的突然衰老了,活着的又突然死掉了----人世无常,一
切 都是虚幻。想教训儿子光宗耀祖,可他偏偏去当强盗;想使女儿当个贵妇,可她偏偏沦为娼妓;想在官阶上越爬越高,可是偏偏成了囚徒----命运难以捉摸,
谁也逃 脱不了它的摆布。可是世上的人们仍不醒悟,还在你争我夺,像个乱哄哄的戏台,闹个没完。这就是《好了歌》解注的基本思想。它同《好了歌》一样,
同属馈世嫉 俗的产物。由于它处处作鲜明、形象的对比,忽阴忽晴,骤热骤冷,时笑时骂,有歌有哭,加上通俗流畅,迭富有致,就使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
首《好了歌》解注,在全书开头造成一种"忽荣忽枯、忽丽忽朽"(脂砚斋语)的险恶气氛,也是对全书荣宁二府兴衰际遇的一种概括和预示。

http://www.readred.com/shici/005.htm
http://www.guoxue123.com/hongxue/0001/scjs/009.htm

http://www.readred.com/shici/007.htm
http://www.guoxue123.com/hongxue/0001/scjs/010.htm

* 石上偈(第一回)http://www.guoxue123.com/hongxue/0001/scjs/002.htm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说明]
作者虚构空空道人见青埂峰下有一块顽石,上面叙着它被携入红尘后的经历见闻,后面又有一偈,就是这首七言绝句。偈(ji记),佛经中的唱词,也泛指佛家
的诗歌。本是音译佛教梵语"偈陀"的略称,意译是"颂"。
[注释]
1.补苍天----出自古代神话。传说远古的时候,天塌坏了,女娲(音蛙)氏炼五色石把天修补了起来。无才补天,是借神话故事说自己无力挽救社会 制度的瓦
解。《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四条撑着天的柱子)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因崩坏而不能把地都盖住),地不周载(因塌陷而不能载负万
物)。火爁焱(音练砚,猛烈延烧的样子)而不灭,水浩洋而息。猛兽食颛(音专,善良)民,鸷鸟(猛禽)攫(音觉,抓捕)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
天, 断鳌(音敖,大海龟)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救助)冀州(中原地带),积芦灰以止淫(洪)水。苍天补,四极正,淫ys水
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2."枉入"句----白白地来到人世间这么多年。作者感慨年华虚度。红尘,班固《西都赋》:"红尘四合,烟云相连。"本写长安之盛,后用以说世间的热闹繁
华。小说中有石头"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的情节。
3."此系"句----这是石头身前和身后所经历的故事。小说中说贾宝玉身前本是顽石,在人世经历了一番以后,被"引登彼岸",仍化作顽石,所以这样说。
4."倩(qing庆)谁"句----请谁替我抄了去做奇闻流传。倩,央求。奇传,即传奇,为押韵而颠倒,意即奇异故事可以相传者,它本是唐代兴起的一种用
文言写的短篇小说。这里只取新奇传闻义。

* 自题一绝(第一回)http://www.guoxue123.com/hongxue/0001/scjs/003.htm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说明]
在小说的缘起中,作者假托这部份的底稿是空空道人从石头上抄来的后经"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题名为《金陵十二
钗》,并题了这首绝句。所以这首诗是小说中作者以自己身份来写的唯一的一首诗。
[注释]
1.都云----都说。
2.解----懂得。

参考资料:《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蔡义江)
注:蔡义江在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唐宋诗词、红学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出版主要著作有:《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论红楼梦佚稿》、《〈红楼梦〉校注》、《蔡义江论红楼梦》、《红楼梦丛书全编》、《唐宋诗词探胜》、《唐家传奇集》全译、《四季风光》古诗选、《稼轩长短句编年》(香港上海书局)、《辛弃疾年谱》、《清代文学概论》(日本每日交流社)、《〈宋词300首〉详析》(台湾建宏书 社)、《宋诗精华录》(译注)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