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好了歌了
中心思想1)人生无常 2)一个"空"字,再"好"不过的东西,最后都是"了"。
想到金刚经的名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话说,偶在大学时侯,虽然都没有读完红楼梦,但还是后者脸皮拿红楼梦做说法,拿来比较俄国普宁的《苏霍多尔》写了篇论文,中间就谈到这个空字。这里再厚脸皮把大学的论文拿来一段。别笑我!:)
三
除了宿命主义,另外能引起人们注意的一个相似之处便是书的作者或是说他们的主人公对于空间和时间的敏感。在对过往家族历史的追忆之中,他们历经盛衰巨变,富贵枯荣,正是这样物是人非的巨大无常感使得这些末代贵族们对时间和空间尤其生出了特殊的感触。
每一个读过《苏霍多尔》的人都会记得全文结束时的那段话:"想象一下那个时代并不困难,并不困难。只是要记住这个在夏日碧空下的发出金光的歪歪斜斜的十字架,早在他们生前就已经立在这儿了……只要记住:在他们生前,荒凉、酷热的田野里,黑麦也是这样金黄,也是这样成熟的,而在这里的坟地上,也是这样绿荫丛浓,也是这样清凉,也是这样长满了灌木……而在这样灌木丛中,也同样有这么一匹衰老驽钝的白马在走来走去,啃啮着青草,马颈的鬃毛也同样已经脱落,露出了发青的皮肤,粉红色的马蹄也同样伤痕累累。"时间在过去,空间却是不变的;人已非,物仍是。
相类似的是贾宝玉听了林黛玉的《葬花吟》之后生出的一段感慨:"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只当属谁姓矣?"
是相似的身世产生了相似的感慨。在百年家族幻灭的过程中,作者窥见到了永恒与消逝的秘密。那就是空间的永恒和时间的易逝;作为族类整体的人类的长存相对于个体的人甚而个体的家族的短暂。而这样的主题,正是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哲人在感叹,在探索着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初唐的张若虚这样理解。而西方,帕斯卡尔有云:"消逝——感觉到我们所具有的一切都在消逝,这是最可怕的。"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也充满着这种时间无情的忧伤。而家族命运的巨大变化的落差,更会使人在哲学上早熟,对这个永恒的主题变得分外敏感。布宁和曹雪芹便是其中之例。
但是,尽管有相似,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还是使得他们在同样咏叹时间流逝的时刻传递出了不同的取向。《红楼梦》受佛教蘖磐思想的影响,在窥见永恒的时刻,它否定了个体在时间上存在的价值。在无情的时间流逝中,个人的痕迹被抹去,剩余的只有冷漠的永恒空间。正如宝玉在宝钗搬出大观园后所见,水照样涓涓流,鸟照样啾啾鸣,山水花鸟仍复往昔,但却哪里还觅的到半点芳踪。他心下因此大叹"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空间永恒,但个体时间易逝,再难寻觅。宝玉叹的就是这个无情。而这无情二字包含的是一种绝望消极的心态:追思起来,人生如梦,一切个体所为都不过只是一场云烟,人生的短暂的存在相对于永恒的空间存在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当然也就不如归去了,宝玉的出家正是在情理之中的。
而相对的,在《苏霍多尔》中,其思想则近似于普鲁斯特所创造出来的"失而复得的时间",这是要把一个纷乱混散的世界重新拼凑起来,使过去成为永不消逝的现实,以此来对抗无情的造物主。《苏霍多尔》中的十字架,田野,老马……正是作者藉以把纷乱混散的过去世界重新拼凑起来的工具。凭借着它们,更凭借着另一样更为有力的穿越时空的工具——传说,我们得以在这些永恒的事物,永恒的空间中窥到前人的遗迹,强烈感受到到过去家族的存在。于是,在永恒而无情的流逝中,人们看到了希望——那就是个体可凭借族类和空间得以延续。个体的人的奋进的价值也才由此而体现。这也许便是西人极力所要证明的天人对抗,人定胜天吧!
XJ:
我也和大家分享个。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810&postID=35210
有关空, 其中几句:
*迷了的时候叫做爱情,觉悟了就叫慈悲。*
*现在人结婚是为爱情,爱情是脆弱的,爱情会变,所以婚变的事情层出不穷。*
*佛是不是情与爱不要了呢?不是的。你要晓得,他这个 " 断 " 实在是转变,把情爱转变成智慧。*
JJ:
xiaojing这个好,联系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实际了,读起来有动力。:)
变,空,好了,虚无,一切都是叫我们不必太执著,不要太执迷。汉武帝也感叹了,"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李夫人最后一抔黄土,汉武帝也是。英雄美人都是如此,何况众人。这个,有时候挺有用。我是拿来主义,欢乐的时候,还是别想佛家。悲伤的时候,跳出来想象,一切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