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27, 2010

人间词话 posted by Jingjing on Nov. 14, 2009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以下是王国维引用的三首诗词全文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析:*"渐悟"与"顿悟"*

这是《人间词话》的一段名言,王国维用晏殊、柳永、辛弃疾三首词的断句,描绘了作词的艰苦历程。同时,他又引申到成大事业、大学问方面去。这三个境界是作为诗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修养和锻炼的问题。审美主体(作者)对人和物的审美把握,形成待物化的意识客体,第二自然、第二人生以及第二之我,再将此用艺术形式表现为意识性的客体(作品),其间有一个渐悟到顿悟的过程。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西风凋碧树" 是一种烦躁的心情,诗人要观物,首先要摆脱现实的种种纷扰,破除一切我执,包括苦乐、毁誉、利害、得失,挣脱一切个人的私念,达到胸中洞然无物,才能达到观物之微。"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时,便入定,能去体会物之内在本质的美了。 (上来就破我执入定了,似乎太快了 -- xj editing notes)

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把握,审美主体(作者)有一种择一的、固执的、终身无悔的精神,在探索着事物的美。这种美必须将事物个别的、外在的、偶然的东西跨越过去,得出普遍性的、内在的、必然的一种理念,用审美的把握塑造出美的意象,诗人在此境界的心情是平静、纯净、自然的,寻求一种自然的乐趣。一方面,这种寻求是艰辛的,使人憔悴和消瘦,同时,另一方面,这种寻求又是使作者的感情得到升华,达到完美的意境,虽然"衣带渐 宽" ,又是值得的,殉身无悔的。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说的是顿悟。经过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苦苦寻求,作者能用最明快的语言,将事物玲珑剔透的表达出来,浑如天成。这时作者的心情达到了无欲、无念、无喜、无忧的境界,获得了智慧。"众里寻他千百度",表达 了"慧" 的寻求的艰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了智慧的顿悟。诗人在艰苦的寻求中,豁然开朗,灵感顿生,妙语连珠,境显现得光辉耀人,情表达得沁人心脾,这是极不容易获得的一种境界。在第三种境界,诗人也从自己创作的诗作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达到了精神上的愉悦。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738440.html

王国维《人间词话》简介

王国维文学批评代表作,影响很大。六十四则,发表于1908年。后人又辑有《人间词话删稿》、《人间词话附录》。熔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哲学、美学于一炉,而以发挥前者为主,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文艺理论体系。论词以"境界"说为中心,论述了关于艺术特征与创作方法的许多问题。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 ",作为 "有境界"的"最上"之作。提倡"不隔"要求言情必沁人心脾,写景必豁人耳目。至其所谓"真感情",是指先验的"赤子之心"。作者最为欣赏李煜的词,认为最能体现这种"真性情"。
++++++++++++++++++++++++++++++++++++++++++++++++++++++++++++++
Comments:

晏殊《蝶恋花》赏析--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传达出作者的暮秋怀人之情。在婉约派词人的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颇富盛名。 词的大意是:清晨,阶前庭圃中的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似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满点点露珠,好像默默饮泣,罗幕间飘荡着一缕清寒,微微袭人,燕子双双­穿过帘幕,翩然而去。清冷的明月无法体会人间的离愁之苦,只管静静的彻夜斜照着朱门的雕窗,明晃晃的耀人眼目。秋风不停的刮了一夜,树枝上的绿叶凋零飘落,撒满­大地。她独自登上高楼,放眼望去,只见歧路遥渺,天涯苍茫。她想给他捎去平日吟诵的诗笺和寄托情思的书信,可是,山长路远,踪迹无定,哪里去寻他啊!


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正面点出"独"字,与上片的"双飞"遥相照应,是章法谨严的又一实例。"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
--posted by xj(经删节--xj editing notes)


王國維對三個境界的譬喻,讓我聯想到幾個有關「階段性」的描寫,與大家分享:

張潮《幽夢影》:「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 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 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因閱歷之淺深所得之淺深耳。」


蔣捷<虞美人>:「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青原惟信禪師<上堂法語>:「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觀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舊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


--by 維屏

非常喜欢weiping贴"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禅语,自己总是所谓的"触景生情",还是太不经事了。反省,反省。



--by Qi Wen

我想到的是大学的时候,听人家说,大学四年的四种境界:

大一: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大二:我知道我不知道
大三:我不知道我知道
大四:我知道我知道
-by Jingjing

来赶个晚集----菁菁选这个材料太经典了,赞一个先!


我觉得这三个阶段不只是整个人生境界做学问做事业的发展过程,组成生活的许多事情每个都可以看成有三个阶段的。随便举几个例子吧:

追MM----

第一境界(老大不小了,该娶媳妇儿了,怎么才能追到MM哩)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我朝思暮想,千方百计,还天天健身,告别啤酒肚)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折腾了半天才发现,原来最好的就在眼前,能上厅堂能进厨房,我的幸福比蜜甜)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写博士论文----


第一境界(文献看得眼花缭乱,选题咋就这么难?comp过了这么长时间了,啥时候我才能开题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我不吃不喝也不睡,完善实验方案,构想研究架构,一遍一遍又一遍,眼看着瘦成了面片)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对着收来的数据,分析呀分析,原来这么处理一下结果就出来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by Shuoyang

我也联想一个吧:



辛弃疾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好个秋。
--by Shuoyang


孔老人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咱们修炼的路还长哩~~

啥是彩笺和尺素?@@

--by Shuoyang


二解:



1)"彩笺"与"尺素"都是指代书信。
2)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


我偏向于2),彩同采,文采灼灼,乃为诗也。书信用以传情,情以朴素为贵
--by Haining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